从阿里云的成功放眼分布式云存储的未来

2022-09-29 区块链达人

  423,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最新云计算市场追踪数据,阿里云亚太市场排名第一,全球市场排名第三。阿里云亚太市场份额从26%上涨至28%,接近亚马逊和微软总和;全球市场份额从7.7%上涨至9.1%,进一步拉开与第四名谷歌差距,“挤压”亚马逊份额。

  前,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投入2000亿元,用于云操作系统、服务器、芯片、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。这也意味着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规模再翻3倍,冲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。分析师普遍认为,阿里云进一步扩大云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投入,“未来数年内赶上亚马逊是大概率事件”。

  2009年阿里云从零做起,从阿里巴巴内部开始,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业务提供技术保障;11年后的今天,阿里云的规模做到了全球第三,已经在为全球的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。从差点解散到全球第三,从当初的无人喝彩到如今的纷纷点赞,阿里云的成功,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启示。

  曾几何时,国内做云的都被当成“炒作概念”,甚至被看做骗子。阿里云刚成立的时候,作为拓荒者和敢吃螃蟹者,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的人都不看好,始终处在一种内外交困、备受争议甚至冷嘲热讽的大环境。

  有人甚至讥讽阿里云说,在没有云计算的国度上做出一个云计算。了解阿里云的朋友,都知道马化腾曾经指出云计算可能到阿凡达时期才会成功。其他很多IT大佬也曾对云计算提出质疑。那么为什么马云会坚持,即使在阿里云的负责人都产生动摇的时候,依然坚持要研发云计算呢?

  这就需要从淘宝说起,淘宝现在依然是用户量最多的网购平台,淘宝带火了双11购物节,现在就是阿里云支撑了整个双十一数十亿次的点击,强大的储存和计算能力,使得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同时访问依旧不死机的奇迹。那么没有阿里云之前的淘宝靠什么呢?

  阿里云上线之前,淘宝使用的绝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机、Oracle商业数据库以及EMC集中式存储。当访问量激增,用户数据越来越多,服务器的处理器都处于一个崩溃的临界点上,这成为马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解决问题有两个方法:

  

一、继续加深对美国这些科技公司的依赖,

但是依赖就会使得成本剧增。王坚为马云算过一笔账,如果继续购买美国的技术,机器那么可能淘宝在未来几年就会面临破产,所以这个方法是不长久,治标不治本。

  

二、自己创建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新技术。

  这就是阿里云的起点。当很多人还不知道“大数据”、云计算为何物的时候,阿里巴巴就未雨绸缪、高瞻远瞩地确立了发展“阿里云”的战略。有人说,阿里巴巴发展阿里云至少超前了5年。阿里巴巴很早就判断出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,云计算等新技术会给各个产业带来巨大的提升机会,并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爆发点。阿里巴巴近年来共投入数百亿元,实现了数千项重大技术突破,其中海量计算、大数据处理、人工智能、互联网安全等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,有效满足了阿里云客户的需要,保障了阿里云的发展。

  

阿里云的成功能给现在的分布式云存储项目哪些启示呢?

  面对数据的急速膨胀,传统的存储技术已经不足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。一个中等城市视频监控一个都有36PB数据产生,那么全国城市加起来呢,一年下来的数据更是无法估计。之后随着2020年新数据时代的来临,行业新应用的爆发式增长,数据将呈现出海量、多元、实时、多云等趋势。这些趋势给传统的存储设施和技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。而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正是未来数据存储发展的趋势。

  同样是“网络访问量激增、用户数据越来越多,服务器的处理器都处于一个崩溃的临界点上”的这样一个时代,相较于阿里云在一开始就在质疑中孕育、成长,2020年分布式云存储的春天已经到来,用户已经越来越多的选择分布式存储,分布式存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成为业界共识。并且,伴随数据爆发式增长,与阿里云初期服务于淘宝不同,基于IPFS协议的分布式云存储,无论是在安全性、还是访问速度,都会远远比中心化的云存储服务更加优秀,它面对的,将是全球整个存储市场。

  马云曾说要做102年的企业,从1999阿里巴巴成立,102年后正好是22世纪第一年,横跨整个二十一世纪,按照马云的愿景,阿里巴巴至少存在3个世纪。

  而基于IPFS协议的分布式存储对于数据来说,相较于阿里巴巴愿景的102年,可以持续103年、104年,甚至更多,数据存储的长短只取决于用户的决定,不会被时间所掩埋。在未来,分布式存储将让数据永生,最终取代HTTP协议。

  我们坚信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,也是一个怀疑的时期,我们坚信以IPFS和Filecoin为代表的分布式存储是趋势,是未来,是时代的召唤,同时也怀疑:这些分布式云存储项目到底能不能像白皮书当中所说的,完成所说的那个愿景。我们对这些项目的未来充满了期待,甚至把他们比作90年代的互联网公司,阿里云的成功不可复制,但有迹可循,这些项目能否做的比互联网巨头更好,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。